中國瑯琊知多少
自春秋齊置瑯琊邑以來(lái),2000多年中,在今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廣西和四川六個(gè)省區內,先后有春秋、戰國、秦、漢、晉及十六國、南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、民國以及現代以“瑯琊”命名行政區劃和自然實(shí)體數十處。 (一)自春秋至民國以“瑯琊”命名的行政區劃
自春秋迄民國,以“瑯琊”命名的行政區劃,若以朝代計,多達五六十處。若以其治計,也有二十處。即一邑、四縣、七郡、七國、一道。
瑯琊邑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以“瑯琊”命名的城邑。它位于山東省膠南市瑯琊鎮駐地。早在周代, 它就是齊國東部的一個(gè)重要的城邑。趙歧《孟子注》說(shuō)它是“齊東境上邑”;《管子戒》說(shuō):“齊桓公欲東游,南至瑯琊?!薄睹献?梁惠王》說(shuō):“昔齊景公問(wèn)于晏子曰:我欲觀(guān)于轉附、朝儛,遵海而南,放于瑯琊”,都是指這里?,樼鹨?a href='/lishi90/' target=_blank>歷史悠久,以富饒繁華著(zhù)稱(chēng)于春秋戰國。先為齊邑,后為越都?!对浇^書(shū)》記載,公元前473年,越王勾踐滅吳,徙都瑯琊,歃血盟,會(huì )諸侯,以尊周室,都瑯琊224年。據臺灣學(xué)者柏楊考據,勾踐于公元前468年遷都瑯琊,傳五王,都瑯琊90年,亡于楚。后齊敗楚,瑯琊復歸齊。公元前221年,秦滅齊,以齊瑯琊邑為瑯琊郡和瑯琊縣治所。
瑯琊縣歷史上的瑯琊縣,以其治所不同,共有四處。
第一個(gè)瑯琊縣為秦置,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滅齊,改齊瑯琊邑為瑯琊縣。并設瑯琊縣皆治于此,郡縣同城。之后,西漢、東漢、曹魏瑯琊縣皆治于此。晉武帝太康十年(公元289年)裁瑯琊縣入東武和諸縣(今山東省諸城市)。從秦始皇始設到晉武帝裁撤,第一個(gè)瑯琊縣設置多達510年。
第二個(gè)瑯琊縣為南北朝時(shí)期劉宋置。公元420年,宋武帝劉裕滅晉后,于平昌郡置瑯琊縣,轄境在今安丘市西南一帶,治郚城(今安丘市西南60里有郚山鄉,似是郚城舊治)。后魏、后齊、隋初沿置。隋大業(yè)初改瑯琊縣為郚城縣。劉宋所設瑯琊縣歷后魏、后齊和隋初建置百余年。
第三個(gè)瑯琊縣建于隋代。隋文帝開(kāi)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于秦漢瑯琊縣境設置豐泉縣。隋煬帝大業(yè)三年(公元607年)將今安丘境內的瑯琊縣改為郚城縣,將今膠南境內的豐泉縣改為瑯琊縣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公元620年)裁瑯琊縣入諸城縣。建置24年。另?yè)嘘P(guān)史書(shū)記載,唐高祖武德初年仍忙于戰事,各路諸侯歸唐后權置許多州縣,數量空前,根本無(wú)暇顧及舊郡縣省并。至唐太宗貞觀(guān)年間,方行大量省并郡縣。另外,顏師古貞觀(guān)中被封為瑯琊縣男。據此推測,唐省瑯琊縣當在貞觀(guān)年間較為合理。
第四個(gè)瑯琊縣建于唐代。唐代于嶺南道析嶺方縣設置瑯琊縣,治所在今廣西賓陽(yáng)縣。歷經(jīng)五代十國,至宋代省。唐代嶺南道瑯琊縣始置年代不詳,但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繪制的唐玄宗開(kāi)元二十九年(公元741年)唐代十五道州縣圖中已標注“瑯琊縣”。據此推算,唐代廣西之瑯琊縣至少也有200年建置。
瑯琊郡歷史上瑯琊郡設置最繁,自秦至唐,幾乎每個(gè)朝代都設瑯琊郡。按瑯琊郡治所分,共七處。
第一個(gè)瑯琊郡為秦置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滅齊,置瑯琊郡,治所在瑯琊古邑。西漢沿置。呂后七年(公元前181年)改郡為國,封漢高祖劉邦之弟營(yíng)陵侯劉澤為瑯琊王。漢文帝三年(公元前147年)劉澤徙封燕王,除國復郡。王莽天鳳元年(公元14年)改天下郡縣名,瑯琊郡改為填夷郡。更始帝劉玄元年(公元23年)復舊名。劉秀建立東漢后,于建武十七年(公元41年)改郡為國,晉封自己的兒子瑯琊郡公劉京為瑯琊王,并將國都移治開(kāi)陽(yáng)(今臨沂市北),自秦始皇設置到劉秀改郡為國,膠南地區的瑯琊建置達260余年。
第二個(gè)瑯琊郡為三國時(shí)期曹魏所置。公元220年曹丕代漢,廢瑯琊國復瑯琊郡,郡治開(kāi)陽(yáng),建置45年。公元265年,晉武帝滅曹魏,封皇族27人為王?,樼鸶目閲?,封司馬懿第九子司馬倫為瑯琊王。公元317年,瑯琊王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政權,西晉滅亡。開(kāi)陽(yáng)淪為十六國。后趙、前燕、前秦、后燕、南燕等國皆沿置瑯琊郡,治所仍在開(kāi)陽(yáng),時(shí)間長(cháng)達百余年。
第三個(gè)瑯琊郡為南北朝時(shí)置。南朝的劉宋、魏、南齊和北朝的北魏、東魏、東齊等國的瑯琊郡移治即丘(今天臨沂市西南),疆域也向西南擴展,已遠離秦漢郡境。這一時(shí)期建置約170年。
第四個(gè)瑯琊郡為東晉僑置。東晉元帝司機睿太興三年(公元320年)在建康(今南京市)以南僑置瑯琊郡,僅有郡名而無(wú)實(shí)土。咸康元年(公元335年)桓溫為太守時(shí),分江乘縣為實(shí)土,治金城(今江蘇省句容市北)。公元420年,宋武帝劉裕滅東晉,改為南瑯琊郡。建置160年。
第五個(gè)瑯琊郡為南齊置。公元479年,南齊高帝蕭道成滅劉宋,遷南瑯琊郡于白下(今南京市北,幕府山西南)。白下的瑯琊郡建置78年。
第六個(gè)瑯琊郡也為南齊僑置。南齊僑東莞、瑯琊兩郡于朐山城(今江蘇省東海市),一城置二郡,有官無(wú)民,有郡無(wú)土,徒有空名20余年。
第七個(gè)瑯琊郡為隋置。公元589年,隋文帝楊堅統一后,復置瑯琊郡,治今臨沂市北。唐貞觀(guān)年間省并,建置40余年,這是最后一個(gè)瑯琊郡。
瑯琊國 歷史上有瑯琊國,按封王計應有七處,但有三處封地不詳,或許以郡、縣為國,或許原本就無(wú)封地。
第一個(gè)瑯琊國為西漢建。西漢呂后七年(公元前181年)改瑯琊郡為國,封漢高祖劉邦之弟營(yíng)陵侯劉澤為瑯琊王,治瑯琊古城。漢文帝三年(公元前147年)改封劉澤為燕王,除國復郡,立國53年。
第二個(gè)瑯琊國為東漢建。東漢劉秀建武十七年(公元41年)改郡為國,封劉秀第11子瑯琊郡公劉京為瑯琊王,都開(kāi)陽(yáng)(今天臨沂市),七傳至漢獻帝初平年間國廢,立國150年。
第三個(gè)瑯琊國為三國時(shí)期東吳建。始建年代、封地皆不詳。據三國孫吳皇族世系記載,孫權第六子孫休被封為瑯琊王。公元258年,孫琳廢會(huì )稽王孫亮,立孫休為吳景帝。
第四個(gè)瑯琊國為西晉建。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(公元265年)滅曹魏建立西晉,大封同姓27人為王?,樼鸶目閲?,封司馬懿第九子司馬倫為瑯琊王。咸寧三年(公元277年)改封司馬倫為趙王,改封東莞王司馬伷為瑯琊王。國都在今臨沂市。司馬伷三傳至司馬睿,立國50余年。
第五年瑯琊國為東晉建?,樼鹜跛抉R睿居京師期間,素與瑯琊士族王導善。王導常勸司馬睿離京之國,培植自己的勢力。永嘉初年(公元307年),瑯琊王司馬睿用王導計,出鎮建鄴。晉懷帝司馬熾蒙塵平陽(yáng)后,王導、王敦等瑯琊貴族擁立司馬睿為晉王,在建鄴培植自己的勢力。公元316年,晉愍帝司馬鄴被殺,次年,司馬睿便于建鄴稱(chēng)帝,都建鄴,并改名建康(南京市),史稱(chēng)東晉。東晉建國,完全依賴(lài)瑯琊士族勢力扶持,時(shí)人謂“王與馬,共天下,”司馬睿稱(chēng)帝后,封自己的兒子司馬褒為瑯琊王。江南瑯琊國封地不詳,或許以郡為國,有待進(jìn)一步考究。但司馬睿渡江后,瑯琊王在江南傳四代十王,立國103年。自司馬睿以下,有六個(gè)瑯琊王登基稱(chēng)帝,占東晉11個(gè)皇帝的半數以上,是晉代27個(gè)王族中的旺族。公元420年,南朝宋武帝劉裕滅東晉,瑯琊國亡。
第六個(gè)瑯琊國為南北朝時(shí)期北齊建。據南北朝皇族世系記載,北齊武成帝高湛(公元561年即位)之子高儼被封為瑯琊王,始封年代與封地不詳,一代而已,未有傳封?;蛟S高齊改郚城為瑯琊,先封高儼而后改縣,有待進(jìn)一步考究。
第七個(gè)瑯琊國為唐代建。據唐代皇族世系記載,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李貞封越王。李貞之子李沖封瑯琊王。而李沖之子李琳又嗣封越王。李沖瑯琊王始封年代與封地不詳?;蛟S唐代析嶺方縣所置瑯琊先為國后改縣,尚待有識者考證。
瑯琊道1914年,民國政府于今臨沂市境置瑯琊道,為山東督撫派出機構,轄臨沂等七縣,1928年撤銷(xiāo)。
(二)現代以來(lái)“瑯琊” 命名的區劃 建國以后,山東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蘇和四川五省因歷史原因,先后以“瑯琊”命名了多處行政區劃,主要有瑯琊鄉、瑯琊區和瑯琊鎮等。
瑯琊鄉主要有三處,一是在山東膠南。1958年膠南縣將瑯琊區改為瑯琊鄉,之后陸續改為公社、鄉和鎮。二是在浙江金華縣。曾建瑯琊鄉,之后改為鎮政府 三是四川渠縣。因境內有瑯琊驛而置瑯琊鄉,現也改鄉為鎮。
瑯琊區主要有兩處:一是在山東膠南。1945年解放,以古瑯琊邑為中心設置瑯琊區,為縣政府派出機構。1958年后陸續改為鄉、區、公社、鎮。二是在安徽。安徽省于1992年設立滁州市,轄瑯琊、南譙兩區及六縣市。
瑯琊鎮有三處。一是在山東膠南。由原瑯琊鄉、瑯琊公社演變而來(lái)。鎮駐地為春秋齊之瑯琊邑、越之國都、秦漢之瑯琊郡、縣、國治所。二是在浙江金華市。由原浙江省金華縣之瑯琊鄉改置。因該鎮始居民為瑯琊徐氏而命名瑯琊鎮。三是四川渠縣,2004年將原瑯琊鄉改為鎮。
(三)以“瑯琊”命名的自然實(shí)體 中國境內,以“瑯琊”命名的自然實(shí)體主要為山,其他如山東境內的瑯琊海灣、瑯琊港、安徽瑯琊山的瑯琊寺、瑯琊溪,江蘇南京、安徽合肥、山東臨沂的瑯琊路等皆衍生此不贅述?,樼鹕?,主要有三座。
最早的瑯琊山,即瑯琊臺。在山東省膠南市西南部濱海處的瑯琊鎮內。距古瑯琊邑六公里。此山因瑯琊邑而得名?!?a href='/shanhaijing/' target=_blank>山海經(jīng)?海內東經(jīng)》:“瑯琊臺在渤海間,瑯琊之東?!薄妒酚?索引》:“蓋海畔有山,形如臺,在瑯琊,故曰瑯琊臺?!睋妒酚?封禪書(shū)》記載:姜太公封齊后,在齊國作八神祭祀,其中第八神為“四時(shí)主”,祠瑯琊山。越王勾踐徙都瑯琊后,在瑯琊山上筑臺,會(huì )諸侯,歃血盟,以尊奉周天子,并建望越亭于臺上。公元前219年,秦始皇東巡天下,登瑯琊臺,刻石頌德,大樂(lè )之,留三月。遷民三萬(wàn)戶(hù)筑臺。與齊方士安期生、徐福等會(huì )晤,并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藥。終始皇一生,五巡天下,三至此山。漢武帝效法秦始皇,封神求仙。一生七巡天下,四至此山。宋代南禪宗著(zhù)名禪師雪竇禪師奉帝令在此山建“資圣禪院”。李白、白居易、蘇東坡在此山留下大量詩(shī)詞歌頌海天山色?,樼鹕揭袁樼鹋_馳名天下,屬國務(wù)院1982年公布的國家風(fēng)景名勝區,山東省省級度假區。臺上現有徐福上書(shū)秦始皇群雕、望越樓、秦始皇二世刻石、徐福殿、徐福東渡紀念碑、秦御路、秦始皇銅像、觀(guān)龍閣、鯨魚(yú)館、瑯琊文化陳列館等。
第二座瑯琊山在安徽省滁州市?!?a href='/jingdian/105111' target=_blank>太平環(huán)宇記》載:東晉元帝司馬睿為瑯琊王時(shí),避亂此山,因名瑯琊山。宋代歐陽(yáng)修《醉翁亭記》所說(shuō):“西南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瑯琊也”,即指此山。山中有瑯琊古寺,醉翁亭、東坡刻石等,是著(zhù)名的皖東名勝。
第三座瑯琊山在浙江金華,因山下始居民為瑯琊徐氏而得名,現改稱(chēng)瑯峰山。素以巖石俊秀,清溪逐流而著(zhù)稱(chēng)。山中有白沙古廟、觀(guān)音閣、樂(lè )壽亭等文物。此山還是粟裕、劉英等創(chuàng )建的浙西革命根據地。 (文:彭煜文)
點(diǎn)擊下方 “閱讀原文” 查看更多
精選留言
關(guān)注該公眾號可參與留言
關(guān)注該公眾號可參與留言
加載中
以上留言由公眾號篩選后顯示
Hash:c7e92a6bd862d359fe10aa2e1450f49b0098a0d3
聲明:此文由 瑯琊臺風(fēng)景名勝區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