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古城樂(lè )清這些歷經(jīng)風(fēng)霜的歷史遺跡,你去過(guò)幾個(gè)?
樂(lè )清山水形勝、人杰地靈,素有“東南小鄒魯”之稱(chēng),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、人文薈萃的千年古邑。境內文化古跡眾多,是樂(lè )清歷史發(fā)展、城市變遷不可復制的地標實(shí)證。
最近,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編制的一期樂(lè )清·民生地圖《知否知否,承載樂(lè )清記憶的是這些文保單位!》刷爆朋友圈,也讓更多人對樂(lè )清的各級文保單位有了更多的了解。有了以天地圖作底圖的這張民生地圖,樂(lè )清文保單位可一次“逛”個(gè)夠。
本次地圖收錄樂(lè )清市全國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4個(gè),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個(gè)(注: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“樂(lè )清碉樓”分布在10個(gè)鄉鎮,“樂(lè )清古橋群”分布在4個(gè)鄉鎮(街道)),縣(市)級文物保護單位77個(gè)。
1
一、南閤牌樓群
南閤牌樓群位于仙溪鎮南閤村。牌樓群原有七座,現存五座,自南往北依次為“會(huì )魁”“尚書(shū)”“方伯”“恩光”“世進(jìn)士”,在一條由卵石鋪砌成圖案的直街上一字排開(kāi),層層遞進(jìn),氣勢不凡,動(dòng)人心弦。五座牌樓的結構形制大致相同,皆為單開(kāi)間三樓懸山頂,進(jìn)深分心用六柱,除基座和主柱石構外,其余全部木構,柱間聯(lián)以額枋,中懸紅底金字匾。梁架斗栱結構,組成三樓,明樓懸中遮蓋次樓,屋面陰陽(yáng)合瓦,脊飾鴟吻。 后代歷經(jīng)修葺,但主體部分仍保留明代建筑風(fēng)格。
位置:仙溪鎮南閤村
年代:明
周邊景點(diǎn):章九思故居、章綸故居、章玄應墓、尚書(shū)第臺門(mén)、舉人第等
二、高氏家族墓地
高友璣墓
高氏家族墓地位于北白象鎮高岙山西麓。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,由高守祥墓、高乃閭墓、高乃羨墓、高梅月墓、高蘭室墓、高友璣墓組成。尤為高友璣墓最為考究,高友璣墓坐東朝西,上下設五壇,頂壇正中由三座四柱三樓組合而成的神位牌樓作為主體建筑。兩側對稱(chēng)設立神庫、神櫥、照壁、翁仲(文臣)、碑亭、華表以及石像生。 整個(gè)建筑群均用青石雕鑿而成,不僅做工精致、典雅、肅靜、蔚為大觀(guān),而且形制特殊,是研究明代品官及其家族墓葬制度極為重要的實(shí)物資料。
高蘭室墓
位置:北白象鎮高岙村
年代:明
周邊景點(diǎn):丁氏宮、龜山寺、觀(guān)音堂、青海堂、永樂(lè )禪寺、顏圣候王等
三、東塔
東塔位于樂(lè )成街道東門(mén)村東皋山。北宋熙寧年間(1068-1077),九牛山巔古塔遭雷毀,邑令葛逢遷建于此。南宋淳熙年間(1174-1189),縣令趙彥暉、袁采續建。塔高約18米,系六面七層樓閣式磚塔,須彌座。每層平座為平磚疊澀。八角倚柱,方形槏柱,明間設壸門(mén),次間雕佛像,菱角牙子疊澀出檐,斗拱四鋪作。葫蘆形塔頂,塔磚上舍錢(qián)題記多處。東塔云煙為“簫臺八景”之一。
位置:樂(lè )成街道東門(mén)村東皋山
年代:宋
周邊景點(diǎn):東塔公園、徐可樓宅、青峰宮、玉虛堂、龍眼寺、雙雁公園等
四、真如寺石塔
真如寺石塔位于磐石鎮重石村真如寺內。唐文德元年(888)僧肇法師建。但從形制判斷,建造年代為五代至宋。塔仿照印度窣堵波形式,結合中國木構建筑特點(diǎn)建造。在抗日戰爭時(shí)期,日寇侵占西鄉,遭嚴重破壞,僅存四座。1999年經(jīng)省文物局批準按原樣修復?,F石塔共七座,青石結構,南北一字排列。七座塔形制相同,由基座、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。塔剎葫蘆形須彌座覆缽式,塔高5.16米,基臺平面作六角形,束腰雕獅獸。正面開(kāi)辟一扇如意壸門(mén),塔內蓮花臺上供佛像一尊。塔身上為單檐飛翹,塔頂圓形,覆盆上設六角形梁架。 該石塔雕刻精致,造型美觀(guān)。
位置:磐石鎮重石村真如寺內
年代:宋
周邊景點(diǎn):天宵宮、梵音堂、文昌閣、日軍第三次侵占溫州日軍銀行舊址、吳熙周故居等
2
一、王十朋墓
王十朋墓位于淡溪鎮梅岙村。墓依山而建,坐椅式,坐北朝南,壇坎踏步及圍墻均由塊石壘砌,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。從梅岙村后山腳處上嶺,為神道門(mén)舊址,墓道長(cháng)約100米,中途建有墳庵屋三間,中塑王十朋像。墓分五壇。下壇左右原有碑亭,現僅存亭基,原《宋龍圖閣學(xué)士王公墓志銘》二方,分立左右,系汪應辰撰文,張拭書(shū)丹,朱熹題蓋,加上墓主人,故又稱(chēng)“四賢碑”,“文革”時(shí)被毀,1982年按原碑文刻制重立。二壇中設金水池,三、四、五壇有石像生殘件7件。五壇后為墓穴壇。1989年被列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。 王十朋(1112——1171)字龜齡,號梅溪,宋樂(lè )清左原后垟(今淡溪鎮梅溪村)人,南宋著(zhù)名政治家和文學(xué)家。南宋紹興二十七年(1157)中進(jìn)士第一名。累官太子詹事,詔以龍圖閣學(xué)士致仕。卒謚忠文。著(zhù)有《梅溪集》等。
位置:淡溪鎮梅岙村牛塘山南麓
年代:宋
周邊景點(diǎn):梅氏大宗、梅緣閣、狀元坊、王十朋故里旅游區等
二、萬(wàn)橋
萬(wàn)橋位于天成街道萬(wàn)橋村。北宋“元祐二年(1087),邑紳萬(wàn)規竭家資并率邑人購石造作,八年(1093)竣工”,為木石混合結構。明蒲岐所千戶(hù)魏迪倡議重建,于正統六年(1441)完工。為六墩五孔石拱橋,長(cháng)57.82米,石色紺紅。該橋為我市最大石拱橋,建造技術(shù)高超,具有較高歷史、科學(xué)、藝術(shù)價(jià)值。2011年公布為浙江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位置:天成街道萬(wàn)三村
年代:明
周邊景點(diǎn):王氏大宗、進(jìn)寶寺、三官堂、長(cháng)青樓、馬良公園、太陽(yáng)宮等
三、樂(lè )清碉樓
樂(lè )清碉樓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,是融民居與防御工事為一體的近代建筑,主要是為了防范海匪而建。建筑風(fēng)格別具特色。如平面布局小巧別致,綜合運用中西建筑技法,在居住功能外,重點(diǎn)突出軍事防御功能。
當時(shí)戰亂頻繁,樂(lè )清沿海海匪活動(dòng)猖獗,除劫掠航海商旅外,不時(shí)登陸上岸打劫家舍,沿海人民不堪其苦。鑒于樂(lè )清沿海海匪患紛繁嚴重,為了保家衛村,沿海人民被迫奮起自衛,白天各村設有崗哨防范海匪,夜間村村設更夫打更巡邏,設警防寇,沿海富有人家,紛紛筑起炮樓、備槍彈,監視和反擊海匪侵擾。
(下滑查看更多圖片)
四、樂(lè )清古橋群
山海之城的樂(lè )清,在縱橫交錯的河流之上,橫跨著(zhù)眾多的古橋梁,它們或古樸,或端莊,或美觀(guān)。據清道光《樂(lè )清縣志》記載,共有271座,現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橋群有4處。分別為趙鎮橋、合湖橋、慈濟橋、瑤溪橋,它們跨越著(zhù)宋、明、清的歷史,直到如今。
(下滑查看更多圖片)
3
一、法華禪寺包括石刻佛像
法華禪寺及石刻造像位于浙江省樂(lè )清市南岳鎮上岙嵩山南面山谷中。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建,坐北朝南,現存三進(jìn)合院式建筑。前殿面闊七間,進(jìn)深四間。大雄寶殿歇山頂,面闊七間,進(jìn)深七間,梁架抬梁式,大殿前庭院左右有廂樓,后院庭院東西設耳房,院內唐代古井保存較好。1983年公布為樂(lè )清縣文物保護單位。
年代:唐-民國
周邊景點(diǎn):信岙公園、圣母宮、法華寺、獅子山陵園等
二、文虹橋
文虹橋位于樂(lè )成街道西門(mén)村。建于明天啟七年(1627),邑令胡良臣建,故又名胡公橋。系三孔石拱橋,凈跨34米。東西走向,跨西運河。橋面鋪砌別具匠心,中間闊4.37米,向兩端呈喇叭形展開(kāi)。每孔橋面為平臺,期間有石階相聯(lián),兩旁置垂帶。
文虹橋是樂(lè )清市區內現存歷史最悠久,建造工藝最高的一座石拱橋。
位置:樂(lè )成街道西門(mén)村
年代:明
周邊景點(diǎn):東塔公園、石佛寺、五峰閣、徐氏大宗、雙雁公園等
三、1926年中共樂(lè )清支部舊址
1926中共樂(lè )清支部舊址位于翁垟街道曙光村。系四合院的東廂房,坐西朝東,木結構,四間二層,保存完整。1992年公布為樂(lè )清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。 1926年秋,溫獨支派共產(chǎn)黨員林去病、錢(qián)國安、林立來(lái)樂(lè )清,由林去病負責開(kāi)展工作。林去病在地團任鹽廒司稱(chēng),錢(qián)國安和林立在白石、柳市找到職業(yè)以資掩護。林去病在長(cháng)春樓創(chuàng )辦平民夜校,借此組織農鹽民協(xié)會(huì )。同年冬,錢(qián)國安、林立等在長(cháng)春樓召開(kāi)黨的臨時(shí)組織會(huì )議,成立中共樂(lè )清支部,并選林去病為支部書(shū)記,是樂(lè )清縣建立的第一個(gè)黨支部。
位置:翁垟街道曙光村
年代:1926年
周邊景點(diǎn):長(cháng)青禪寺、鎮安宮、三宅公園、南氏祠堂、阮氏祖陵等
四、戴福墓
戴福墓位于磐石鎮重石村四房山。墓依山勢而筑,扶椅式,坐西朝東,條石砌筑五壇,面寬10.8米,進(jìn)深40.09米。一壇中軸線(xiàn)兩側依次相向排列石翁仲、石馬、石虎、石羊各一對,中間前立墓碑一通,高2.53米,寬1.02米,墓碑為明代章綸撰文。
戴福(1387-1454),字天賜,祖籍常州江陰,明天順年間任磐石衛都指揮使。為唐左丞相戴胄之后。
位置:磐石鎮重石村
年代:明
周邊景點(diǎn):天宵宮、梵音寺、文昌閣、真如寺石塔、侵華日軍第55旅團司令部舊址等
End
主辦單位:樂(lè )清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
編制單位:溫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
本期素材來(lái)源:樂(lè )清市文物管理所
圖片由林時(shí)友、周開(kāi)陽(yáng)拍攝
來(lái)源:樂(lè )清住建、樂(lè )清日報全媒體
Hash:ae03d5980bd36324127b4863b2e589ca69c22e21
聲明:此文由 樂(lè )清旅游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