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經(jīng)千百年風(fēng)雨,福清這些古橋每一座都埋藏著(zhù)濃厚文化底蘊。
福清現存的古橋,至清代保存有60座,其中有年代可考的有宋橋17座、明橋12座、清橋2座。今天就跟著(zhù)小編一起來(lái)了解一下福清古橋的歷史吧!
▼
▼
位于福清市???/a>鎮海口舊街,又稱(chēng)??跇?。橫跨龍江下游,是福清規模最大的一座古代石梁橋。它與龍海江東橋、泉州洛陽(yáng)橋、晉江安平橋合稱(chēng)福建省古代四大橋梁,是省內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橋之一。
宋政和三年(1113),太平寺僧人惠圖、守恩等倡議造橋,后鄉人林遷、林霸、陳侈、僧人妙覺(jué)等繼續募緣建造,于宋宣和六年(1124)建成,初名螺江橋。南宋紹興三十年(1160),少師林栗根據“江南沙合接龍首”的古讖語(yǔ),更名為“龍江橋”。
龍江橋是座梁式結構的石橋,上至石欄及獨具匠心的橫鋪石板,下至填基架梁,均以石為材?,F龍江橋有40孔,孔徑9~13米,橋寬4.2~5.2米,全長(cháng)476米。橋墩高6米,成舟形,兩分水尖間長(cháng)為10米,墩寬3.3~4.2米。6條石梁并排鋪設在墩頂帽石上。石梁寬60~75厘米,厚60~90厘米,每條石梁約重15噸。橋南側還建造鎮橋塔兩座,分列左右,為六角七層石塔,塔上雕刻有大量的佛像,現已風(fēng)化嚴重。
龍江橋歷史久遠,由于洪水、颶風(fēng)、海潮的頻頻襲擊,自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)至民國的400年間,可考的修繕就有十余次,平均每二、三十年大修一次。當地紳衿、耆民為表其功績(jì),立碑紀念,石碑現仍立在橋頭。解放后,政府多次撥款維修,先后把第六、七、二十六孔的木橋面改修為石橋面,石梁斷折亦隨毀隨修。1961年5月,公布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;2013年5月,被國家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
位于福清市龍山街道利橋街瑞云塔下,原址在縣城南門(mén)外,是龍江上游第一座古橋,故名“龍首橋”。初系木橋,宋天圣五年(1027),靈石寺和尚洞然募緣,改造為石橋,正對舊縣衙門(mén),初名通海橋。元祐二年(1087)僧顯光和林日進(jìn)募緣再改建,更名“坦履”。紹興二十年(1150),知縣黃童、邑人劉允恭募緣擴建,長(cháng)七十余丈,始更名“龍首橋”。
明萬(wàn)歷三十四年(1606),因堪輿家們說(shuō)“橋如箭,直射衙門(mén),于風(fēng)水不利”,為此,葉向高之子葉成學(xué)與縣父老諸生呈請知縣凌漢翀出面倡緣移建于小孤山,即現橋址。龍首橋為石砌墩臺的石梁橋,全長(cháng)55丈,寬1.5丈,共19門(mén),橋墩寬2米,長(cháng)5.2米,兩端設分水鋏。清康熙、乾隆年間兩次重修。后因年代久遠,西南端八門(mén)圯毀。1949年因機動(dòng)車(chē)通過(guò),西南端石板折斷。1958年在石板上架設木梁橋通行,壓縮了八孔,成為現在的十孔橋。1980年4月14日,政府撥款重修,將橋面鋪成水泥。目前在橋下面仍可看出明代橋梁的建筑風(fēng)格。1987年11月23日,被列為福清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明、清以來(lái),每年正月十五和清明節,男女老幼成群結伴過(guò)橋踏青,以取吉利,故該橋又俗稱(chēng)“利橋”。
躡云橋,又名上逕橋,位于上逕鎮上逕村,橫跨逕江上端,為上逕及漁溪兩地的交通要道。為便利兩處通行,宋元豐四年(1081),由翠林寺僧宋思與鄉人李誠募緣興建。橋身原長(cháng)120米,寬4米,梁15根,為石構梁橋。宋淳熙年間,福清一都人狀元黃定立石,興化知府潘疇書(shū)寫(xiě)碑文,并把仙游陳偉書(shū)寫(xiě)的“享龍橋”三字刻在石上。清順治年間重修,用大石板平鋪為梁,跨孔經(jīng)為6.8~8米,每孔平鋪5~8塊花崗石石板,石板擱架在倒置的梯形帽上。橋墩用條石砌筑,并在上下游設分水鋏,最大墩高為4.8米。數百年來(lái),由于江中泥沙沉積江面漸窄,橋梁被泥沙埋沒(méi)三孔。民國初年,北端圯毀1孔;民國27年,橋北又被日本飛機炸毀兩孔?,F尚存9孔,長(cháng)71米。每墩之間的梁架皆以5塊青石條并排直鋪,兩側石砌扶攔,結構與??邶埥瓨蛳嗨?。該橋古樸壯觀(guān),與江東面的鰲江寶塔遙相輝映。1981年2月,公布為福清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位于福清市鏡洋鎮波瀾村,橫跨波瀾溪,為當地古驛道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明成化十九年(1483)建,傳萬(wàn)歷年間邑人內閣首輔葉向高曾奏請朝廷撥款修繕此橋。清乾隆元年(1736)重修。是一座單孔的石拱橋,凈跨6.6米,寬2.15米,拱高3.3米,拱矢比為1/2,拱圈厚0.37米。橋面中間最高點(diǎn)比橋的兩端路面高,因此,站在橋的一端看不見(jiàn)橋的另一端。1987年11月23日,公布為福清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位于福清市新厝鎮橋尾村,是福清與莆田分界的橋梁,曾名“迎仙橋”、“上洋橋”。始建于宋元祐五年(1090),用花崗石平鋪為梁,橋墩呈舟型。明代重建。清代雍正元年,國學(xué)生魏明昌捐款重建。民國時(shí)期,損壞嚴重。解放后,政府多次撥款修繕,1962年在原橋墩上鋪設鋼筋混凝土橋面,改成公路橋,成福(清)(莆)田兩地交通要道?,F橋長(cháng)97米,寬4.8米,9墩10孔,條欄式護欄。橋頭豎立有一尊護橋武官石像,高約1.2米,站立于圓形石墩之上,石像前有一石制香爐。1987年11月23日公布為福清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位于福清市城頭鎮五龍村西北處,宋治平四年(1067)建,三孔石梁橋。古橋為南北走向,跨于大壩溪的下游,通長(cháng)22.3米、寬2.95米,兩個(gè)舟形墩。石梁橋大石板長(cháng)5.64米、寬0.3米、厚約0.5米。橋面的大石板上陰刻有“治平四年造”字樣,橋欄已毀。橋頭有一座八角七層實(shí)心閣式石塔,為鎮橋塔,高6.2米、須彌座、葫蘆剎頂,塔壁每面浮雕佛像一尊。1987年11月23日公布為福清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東張石坑碇步橋
位于福清市東張鎮石坑自然村,當地村民叫它“馬齒橋”。橋長(cháng)約70米,由108個(gè)石墩及組成,石墩上部呈長(cháng)方形,長(cháng)約0.5米、寬約0.4米、高約0.4米,排列規整。碇步橋風(fēng)格樸素、簡(jiǎn)約,一塊塊石頭獨自豎立溪水中,彼此約隔半米,溪水從石間流淌。每隔幾米,橋墩旁就多出一個(gè)方形石塊,這一石塊被稱(chēng)為“避人墩”。據村民介紹,原來(lái)在石橋的橋頭放置有一尊石雕彌勒造像,于“文革”期間被毀壞。
石坑碇步橋是東張古驛道的重要組成部分,向西翻過(guò)兩座山就是南少林寺遺址,向東二百米就是石碼頭,當年宋窯瓷器就是從碼頭向外運輸的,而再走兩公里是東張古鎮區,連接福清縣城。
少林下洋橋
位于福清市東張鎮少林村少林院遺址前的溪流之上,為單門(mén)石板橋。橋長(cháng)約10米,橋面用四條長(cháng)約4米、寬約0.6米的花崗巖石板并列鋪設,橋的兩端為塊石鋪設。橋面的石板上陰刻有銘文“少林院沙門(mén)謹募眾緣,共發(fā)心德,捨銀造下洋橋一間 … ”。
另外,因少林院位于崇山峻嶺之間,和尚們?yōu)榱顺鲂蟹奖?,還在寺院周邊建造了十余座橋梁,這些橋梁依據地形的差異與溪流的大小,其造型和規模大小各異,現存的橋梁除下洋橋外,還有薇洋橋、南嶺宮橋及石拱橋等。
城頭龍亭橋
位于湖美村龍臥寺東側的大山之中,龍亭水庫入水口,古代福清至長(cháng)樂(lè )的驛道上,南北走向,為梁墩橋,三孔,橋面以五塊石板順向鋪設,寬2.3米,設三段,總長(cháng)約25米,橋面兩側設有石欄,一邊已缺失。該橋始建年代不詳,驛道旁有一間簡(jiǎn)易小亭,為古代路人遠足歇腳之處,亭壁上有兩石碑,一通為“橋銘記”,從其內容上可看出該橋的倡建者為附近寺院的出家人,但僅記錄“戊戌八月日”,無(wú)法判斷古橋確切的始建年代;另一通石碑為記載該橋重修于嘉慶二十三年(1818)。
城頭彭洋古橋
位于福清市城頭鎮彭洋村北側大王宮前。古橋為梁墩橋,雙孔,東西走向,橫跨于小溪之上。橋面兩側護欄保存較完好,橋總長(cháng)約13米,橋面長(cháng)9.65米,寬1.8米,護欄高0.57米,橋欄柱0.78米,其中東側兩個(gè)橋柱保存完好,其余缺失。該橋造型古樸、保存較好,為我市明清時(shí)期小型石梁橋的典范之作。
城頭薛田古橋
位于福清市城頭鎮橫圳村薛田自然村薛田大王廟前的小溪之上,為附近鄉民前往南沖村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橋為石構、南北走向,全長(cháng)約19米,共有三孔;寬約2.1米,有四塊石板并排而成;橋墩為船型,兩頭均有分水尖,墩高約2.5米;按照橋的建筑風(fēng)格分析,該橋的建造年代應該為明代至清代早期。
城頭首溪古橋
位于福清市城頭鎮首溪村西側,始建年代不詳,橫跨于首溪之上,為石構兩墩三孔平梁橋,東西走向,加引橋全長(cháng)13.2米,孔跨2.5米。橋面以五塊石板順向并列鋪設而成,共有三組,橋面寬1.8米,舟形橋墩,兩側依地勢而建。解放后,村民在橋面上建造灌溉水渠。
城頭新樓古橋
位于福清市城頭鎮新樓村林氏宗祠左前側,始建年代不詳,為石構單墩雙孔平梁橋,橋欄已缺損;古橋為西南、東北走向,全長(cháng)約13米,橋面寬1.45米,每孔各用三快石板為梁鋪就,孔跨約4.5米,舟形墩,寬1.4米、長(cháng)2.65米、高約2米,迎水有分水尖。橋面有銘文,較為模糊,無(wú)法辨認。
五龍愛(ài)坐橋
位于福清市城頭鎮五龍村,古橋位于涌泉寺旁,為石構單孔平梁橋,橋長(cháng)約3.5米,橋面為兩塊石板并列平鋪而成,寬約0.8米,石板上陰刻有銘文。橋頭有一天然石壁,高約1.5米,寬約1米,刻有“愛(ài)坐”二字,為上下排列,小篆陰刻,字徑約0.2米。據清代《方成里志》記載:在五龍涌泉山麗,宋釋子郊愛(ài)坐處,因勒石“愛(ài)坐”二字于橋前之石。
南嶺梨洞宋橋
位于福清市南嶺鎮梨洞水庫西北部,水位高時(shí)即被淹沒(méi)。古橋為石構平梁橋。東西走向,長(cháng)8米,寬1.7米,兩岸橋墩用長(cháng)方形石塊壘砌,橋面以三塊石條順?shù)?,架于橋墩之上,高約1.5米,石條長(cháng)約5米,寬約0.45米,厚約0.35米。北側第一塊石條上有題刻“紹圣元年十月日重造題”等文字。該橋古樸簡(jiǎn)約,有確切年紀,是宋代平梁石橋的重要實(shí)例。
南嶺七社橋
位于南嶺村七社自然村的梨洞水庫支流上,橋為石構、一墩二孔平梁橋,南北走向,長(cháng)約15米,寬1.7米,高約2米。條石迭砌舟形墩,每孔橋面以三塊條石順?shù)仦榱?。每塊條石長(cháng)約4米,寬約0.5米。厚約0.35米。在北側的條石面上陰刻有“皇祐辛卯歲仲冬月”等字樣。該橋雖短小,但結構規整,且有確切的建造紀年,是此類(lèi)宋代石橋的重要實(shí)例,為研究宋代古橋梁提供了翔實(shí)、生動(dòng)的實(shí)物標本。
琯口石橋頭
位于福清市鏡洋鎮琯口村南側河道上,古橋為當地古驛道的重要組成部分,南北走向,連接琯口與上店兩村莊,為石構單孔平梁橋,橋總長(cháng)約7米、寬約2.7米,橋面由四塊長(cháng)6.6米、寬約0.6米、厚約0.35米的石板條并列拼接而成;橋墩為舟型,由塊石壘砌而成、高約2.2米。因古橋上無(wú)銘文,無(wú)法推斷準確年代,但據當地八十歲老人介紹,該橋至少為明清時(shí)期建造,因為在明清時(shí)期當地這條古驛道就已存在,是廈漳泉莆四地通往省城福州的主要通道。
東山邊古橋
位于福清市鏡洋鎮東風(fēng)村東山邊自然村,古橋橫跨于東山邊村西南側的小溪流上,當地人稱(chēng)“古橋頭”。古橋為石構平梁橋,通長(cháng)約18米、寬約1.1米,四墩三孔,各墩橋面均為兩塊長(cháng)約5米的石板并列鋪設而成;橋墩為塊石壘砌而成、舟型墩、高約2米。因洪水侵襲,古橋第二墩向北側傾斜,致使古橋橋面彎曲。在古橋東側的田埂邊遺存有一塊“捨錢(qián)名字”碑,僅遺存碑身,碑座缺失。碑身為長(cháng)方形,長(cháng)1.5米、寬0.8米、厚0.15米,抹角首,石碑字跡模糊,大致內容為記錄當年造橋的經(jīng)過(guò)與捐資名錄,具體年代待考。
漁溪東漈寶財橋
位于福清市漁溪鎮東漈村劉厝自然村村口處,該橋為石構、單孔拱橋,兩端為石壘引橋、全長(cháng)約三十三米,下寬一米八、橋面寬一米四、拱頂距橋面約二米、孔跨一米四、高三米,全部用塊石堆砌而成。橋頭建有一座小廟,廟墻上嵌有清光緒戊戌年建造保財橋石碑一通。
來(lái)源:福清市文體局
Hash:3a8d6d4350814146f967c51688e5590733540c6b
聲明:此文由 福清零距離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