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庹家崗”顧名思義,就是庹姓人家居住的山崗,安鄉的庹姓人家最初由外地遷入在此休養生息。而中國“庹”姓的人數不多,百家姓沒(méi)有這個(gè)姓氏,在全國排序300名之后,因此,在這個(gè)地方開(kāi)始命名遺址時(shí)還誤稱(chēng)“度家崗”。
庹家崗遺址位于安鄉縣安障鄉遵保村三組,屬古縣城范圍,與縣城地望一致。附近一帶有獅子山、會(huì )子崗、黃山崗、羅井崗等。主區堆積面積為2萬(wàn)平方米,呈不規則形狀,遺址高出周?chē)锏?-1.2米,文化堆積約2米厚,保護范圍外延50米。地理坐標為東經(jīng)112°10’04.3”北緯29°25’58.3”,海拔高程36米。北連獅子山南端,南至南排水溝南150米,遺址東西向排水溝渠貫穿南部,溝北為旱地,溝南為村舍和農田旱地,向東處至魚(yú)池東岸,西接黃安公路,交通十分便利。
庹家崗遺址在這次試掘中,上層發(fā)現了大量的兩點(diǎn)紋扁足鼎、鴨嘴形足鼎、細泥紅陶,附加堆紋圈底缽、陶紡綸。以灰陶為主,多為黑皮陶,或者方格紋、少量的印繩紋或者直條紋。陶質(zhì)以?shī)A心紅陶為主,出土的石器多半是小型磨光的錛形器和精致的石球,還發(fā)現錐形小石鏃。遺址下層清理了比上層文化還要久遠的早期古墓25座。隨葬品除少量的夾砂尖足鼎外,其余為泥質(zhì)黑皮陶,有大件器物的陶甕,有帶蓋式的小口細頸壺、甑、釜與鼎成套的炊具。還有折肩瓶、曲腹杯、豆形碗等。這批器物大都為黑漆,薄如紙,且玲瓏剔透。有一座古墓出土一種陶圈,比玉鐲的樣子要細得多,墓葬女主人的右手臂從臂彎處一直戴到手腕上,足有20多個(gè)。少數墓葬與遺址的上層文化層屬不同的屈家嶺文化時(shí)期和石家河文化時(shí)期(龍山文化),以及商朝的文化遺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