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節豬拱菁苗族起義遺址

畢節豬拱菁苗族起義遺址位于畢節,類(lèi)別為革命遺址、遺跡和革命紀念建筑物。
豬拱箐位于畢節市西北部青場(chǎng)境內,主峰海拔二千二百余米,三面絕壁,唯有一路通往大山北門(mén),地形雄奇險峻、巍然磅礴,易守難攻,是清朝末年苗族云、貴、川三省農民起義軍總部遺址。
1982年4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。
清朝咸豐十年八月,苗民陶三春、陶新春兄弟率眾于赫章縣韭菜坪起義,九月?lián)]師轉移到畢節市豬拱箐建立義軍根據地。咸豐十一年二月,太平軍石達開(kāi)部開(kāi)往畢節,與苗族義軍會(huì )合,推動(dòng)了豬拱箐苗族農民起義。之后十多萬(wàn)義軍在清軍的傾力剿滅之中,堅持抵抗時(shí)間長(cháng)達七年之久,創(chuàng )下了我國農民起義史上的奇跡。
當時(shí),豬拱箐的半山以上為內營(yíng),居住苗族精兵與親屬;山以下為大營(yíng),混居白彝、土僚、龍仲、蔡家等各族義軍。中間以大路為隔,苗為首,各族人的大小村寨星羅棋布,景象繁榮,儼然一個(gè)山城都市,故而時(shí)稱(chēng)“苗王城”。同治五年三月,云貴總督勞崇光上奏朝廷:“貴州畢節豬拱箐地方,苗、號各匪據為老巢,上年竄陷云南鎮雄州,并分擾彝良、昭通一帶,蔓延甚廣,若不亟籌剿辦,勢將不習復制”。朝廷4月下令,調集云、貴、川、桂、湘五省兵力“會(huì )剿”豬拱箐。然而持續剿苗一年余,清軍仍不能取勝。最后,損失慘重的清軍改變了強攻戰術(shù),利用“剿撫兼施”、“派遣-”等手段,成功收買(mǎi)義軍內部將領(lǐng)王長(cháng)毛,于深夜尋機砍掉陶三春帥旗,鳴槍為號,里應外合,突然發(fā)起猛烈進(jìn)攻,義軍尸橫遍野、慘遭失敗。最終使號稱(chēng)“陶帥苗王城”的豬拱箐根椐地于同治六年六月十九日全部陷落。
畢節豬拱菁苗族起義遺址為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