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品久久一区,九九人人,天天曰天天干天天操,天天看天天操,97伊人,在线视频一区二区,国产福利在线视频

吳江報恩寺

吳江報恩寺

報恩禪寺坐落于柳字圩,位于屯村社區及西側,據寺內碑文(碑1959年被毀)和清順治《屯村志》記載:始建于東吳赤烏年間(238~250年),唐大中二年(848年)一名為顧文通的王裔為報恩舍宅再建,占地120畝。整個(gè)禪寺由山門(mén)、石佛大殿和觀(guān)音殿三部分組成,是江南五大古剎名寺(即金山寺、天寧寺、白鵲寺、靈隱寺、報恩寺)之一。

寺院“廟田”唐至明前期有三千余畝,或和尚自種,或租給當地農民耕種。寺西建有小屋和打谷場(chǎng),有條小河,稱(chēng)“和尚浜”,建有歇船的船坊。東邊有座古橋,名為報恩橋。寺設有東西兩庵,西庵稱(chēng)“洗心堂”,坐落在鎮西義危圩,因圩有石塔一座,故稱(chēng)石塔圩;東庵稱(chēng)“濟渡堂”,坐落在夫字圩(鎮東南),故稱(chēng)和尚角(現磚瓦廠(chǎng)址)。

相傳五代十國遭兵燹(909~960年)。北宋慶歷年間(1041~1048年)僧玄重建,敕賜凈戒壇,寺基95畝。

明永樂(lè )(1403~1424年)初,運糧官軍停泊東關(guān),0寺田中油菜籽,被寺僧逮住,運糧官軍即以叛僧截皇糧為由奏請朝廷,抄毀寺宇,塔盡廢,并將三千余畝常住田沒(méi)入官府,僧被逮至京,后辨明釋放。

宣德年間,僧良上疏奏請重建,占地50畝,以后正統(1436~1449年)、天順間(1457~1464年)、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先后增修,萬(wàn)歷十九年(1591)、二十九年(1601年)兩次又加整修,崇禎年間(1628~1643年)置常住田百余畝。

清順治十一年(1654年)僧浮石增建兩廊,乾隆八年(1743年)僧宗開(kāi)重建觀(guān)音殿,光緒五年(1879年)尚存。

民國初期,僧守殿基,重建了五大間磚木結構殿堂,稱(chēng)為觀(guān)音殿,按原樣塑佛像供奉,后日軍侵入,破壞嚴重。解放初,報恩寺殘存文物僅有:一座觀(guān)音殿,四尊石雕大佛(如來(lái)、文殊、彌勒、普賢),一尊木雕觀(guān)音菩薩大佛,三尊泥塑大佛(觀(guān)音、善財、龍女)。大殿的石梁石柱、青石雕刻的佛石還完好無(wú)損,兩塊青石碑依然豎立在大殿前面。大殿柱的石梁石柱倒塌在地,觀(guān)音殿的殿基一米多高的青石石駁岸還完整,三口鐵鑄大香爐和一口金屬大鐘尚保存完好。石駁岸邊有8棵黃櫸,寺內有銀杏、黃櫸、桂花、黃楊、玉蘭等。上述文物在20世紀50年代都曾登記上報。

1954年洪水爆發(fā),低田圩圍告急,石駁岸、大殿石雕佛臺都被拆去護岸,甚至連“天濟”古橋也拆去修圩,同年寺內的菩薩被砸,并以火焚之。至1958年兩座石碑、兩只石獅子、四尊石雕大佛被砸,并運去燒石灰;一只大鐘、三只鐵香爐被砸碎,運去“大煉鋼鐵”,牌樓拆去當柴燒。1970年,石佛大殿的石梁石柱(見(jiàn)方50~60厘米、長(cháng)8~10米)被拆去作鄉村石橋之用。

相傳,乾隆帝下江南至蘇州時(shí),向知府提出要去報恩寺進(jìn)香拜佛。乾隆帝只知報恩禪寺坐落在有個(gè)帶“吳”字的縣境內,但不知在吳縣還是吳江境內。知府聽(tīng)了暗暗叫苦。乾隆帝去進(jìn)香,要公開(kāi)身份,還要接駕開(kāi)道。報恩禪寺在屯村,路途遙遠,修大道顯然時(shí)間上不允許,舟船也一時(shí)難覓。冥思苦想,就向乾隆帝說(shuō),報恩寺離府不遠。隨即知府連夜吩咐下去,把吳縣境內的北塔報恩禪寺修飾一新,并掛上報恩禪寺牌匾。次日乾隆帝遂到北塔寺進(jìn)香。后乾隆帝撥款重修“報恩禪寺”(北塔報恩寺)。所以,至“文革”前,蘇州北寺塔前的石碑樓坊上一直掛著(zhù)“報恩禪寺”的匾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