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資源狀況:魔芋又稱(chēng)鬼芋、鬼頭、花連桿、蛇子頭、天南星、蛇六谷等,英文全名ElephantFoot,Konjac,屬天南星科魔芋屬多年生草木植物,具有醫治瘧疾、閉經(jīng)、疔瘡丹毒、燙傷和降血壓、降脂、開(kāi)胃、防癌等功效。據有關(guān)資料記載,全球大約有130個(gè)野生品種。廣泛分布于熱帶、亞熱帶疏林下,屬半陰性植物,其地下生長(cháng)的扁球形塊莖經(jīng)堿水加熱去毒后可供食用。我國自古許多山區就有栽種魔芋的習慣。全州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,地處湘江上游,東徑110°7'—111°29',北緯25°29'—26°23'之間,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(fēng)區,四季分明、雨量充沛。在東山瑤族自治鄉、蕉江瑤族自治鄉、石塘、才灣、咸水、紹水、大西江等鄉鎮,有許多群眾居住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區,這些地方寒氣足,林木疏密度是魔芋生長(cháng)的適宜區域,相傳,采植野生魔芋制作豆腐已有一千多年歷史,民間栽種蘑芋也有幾百年歷史。
二、傳統手工制作方法:
(一)制作方法:將鮮芋洗凈去皮,用手拿住在特制的磨擦板(一般用長(cháng)20余公分,寬15公分左右的鐵皮,用細鐵釘釘穿成許多密密麻麻的小孔,把粗糙的背面朝上,裝釘在木框架上即可操作。有的農家用破瓦片擦漿)上快磨成漿(或擦漿),每公斤鮮芋加草木灰水4升左右(總水量的1/2),充分攪拌均勻,漿磨好后再加入另1/2草木灰水(現在的人認為制作草木灰水麻煩,多半用食用堿或生石灰水,磨漿時(shí)只加清水,上鍋煮至半熟時(shí)摻入堿水。加堿量為1千克鮮魔芋,用白堿20-50克,或加入5%的生石灰水),拌勻后上鍋,用急火煮,邊煮邊攪,至熟透后快速舀出置于干凈盆中,讓其靜置冷卻凝固,再用刀在鍋內將其切劃成自己所需存放的塊狀,加入清水大火猛煮,待豆腐軟綿有彈性,色灰光亮時(shí)取出,放在清水中充分漂洗,便可除去澀昧或多余的堿質(zhì),此時(shí)可上市賣(mài)或自行烹飪后即可食用。
(二)制作要點(diǎn):一是注意漿要磨細,切忌有粗粒和芋塊;二是加水要適量。水要分次慢慢添加,水量太多難以凝固成型:水量太少,出腐率低,磨漿時(shí),1公斤鮮芋可加入4升左右草木灰水(一般情況下,1公斤鮮蘑芋,總加水量應該是6-9升,可制5-7公斤豆腐,因為煮豆腐時(shí)水分會(huì )蒸發(fā)一部分,如果磨漿時(shí)水量太少,漿容易凝結成肉紅色的硬塊,難于分散溶解到水中,在熬制豆腐時(shí),凝塊內夾有生膠,易使人中毒,同時(shí)豆腐產(chǎn)量也低。所以磨漿時(shí)加入水量要達到總加水量的1/2),漿磨好后再加入另1/2草木灰水,拌勻后上鍋。
(三)注意事項:
1、在磨漿、煮制、凝固成型等過(guò)程中,不能與酸類(lèi)、油脂接觸,用具也不能沾上酒或油,以免引起堿性被中和而無(wú)法凝固,或葡甘露聚糖被水解而造成失敗。
2、加工過(guò)程中,要盡量減少魔芋切面與空氣接觸的時(shí)間。塊莖去皮后要浸入清水中,減輕氧化程度。同時(shí),要盡量避免與鐵、銅等器具接觸。
3、喝酒后的人不要參加加工魔芋豆腐,防止酒氣影響魔芋豆腐的凝固成型。
4、煮制魔芋豆腐,要待切塊里外都凝固熟透后才能出鍋。外熟里生的,冷后會(huì )回軟而失去彈性。
5、加工魔芋豆腐過(guò)程中,加堿量要適當。加堿太少,不會(huì )凝固,加堿太多則產(chǎn)品色深,堿味濃,又不易清除,影響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。
(四)附加說(shuō)明:現在的人認為用純魔芋漿加草木灰水制作豆腐麻煩且成本高,韌性也太強,顏色灰黑?,F在集市上的賣(mài)的那些雪白柔軟光亮的蘑芋豆腐,很多是群眾在制作時(shí)適當摻入了米粉、芋粉、豆粉等配料或其他調味品,這種魔芋豆腐,不僅顏色好看,而且口感也好,深受消費者喜愛(ài),因這里介紹的傳統制作方法,所以其具體制作方法在此不作詳細說(shuō)明。
三、魔芋豆腐在全州的吃法:魔芋豆腐是全州人喜歡吃的地方特色菜之一,最常見(jiàn)的吃法有悶、炒、燉、涼拌四種,酸辣魔芋豆腐、魔芋豆腐炒鴨子、涼拌鹵魔芋豆腐、黃悶魔芋禾花魚(yú)等等,都是全州人民餐桌上常見(jiàn)的送飯菜,而魔芋豆腐炒文橋土鴨子,是全州地方菜一絕。
信息來(lái)源:全州縣人民政府網(wǎng)